当前位置:首页 > 急救知识 > 正文

aed是什么急救设备

2024-01-03 14:34:24 互联网

2014年7月14日讯,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是应急救护的必要工具,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该如何使用呢?

aed是什么急救设备

事件

今年6月11日,天津。

一名26岁的球迷在看球时,突然倒地不起,尽管现场人员对他进行了急救,但最终也没有挽回他年轻的生命。

去年8月13日,台湾桃园。

一名42岁男子在机场出境长廊突然昏倒,附近免税店3名员工及时发现,马上取用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电击、同时做心肺复苏术急救。男子现场恢复心跳,再送医院,重获新生。

为何常人也会用AED,还成功挽救了生命?而我们这里的运动场、商厦、地铁、车站内为什么少见AED的“身影”呢?

事实

小小一台AED 挽救猝死大帮手

心脏猝死是可怕的,它不分时间地点,让人猝不及防。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急重症医学部主任王仲教授说,“猝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突然发生了没想到的心跳停止,进而造成了生命征象的消失。

而心脏突然停跳八成是由心室颤动导致的,即心脏乱跳没规律。王仲教授说:“在室颤时,心脏肌肉本身是好的,只要我们能有效地恢复规律的电刺激,心脏就会恢复正常。”

AED即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是帮助心脏除颤的工具。AED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自动分辨是否是由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如需除颤,它会自动放出高能量电流到病人心脏,电击除颤,自动完成抢救。

心脏除颤复苏越早越好,每延迟1分钟,人的生存率就会下降7%-10%。而整个心脏除颤的过程,必须在4分钟内完成。正如在台湾桃园机场获救的男子,如果当时附近没有AED,那么他的生命很可能在等待急救的过程中失去了。

现状

人流多的公共场所 AED 或落锁或没安装

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张澍教授说,“医护人员及时赶到”是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最常看到的字眼,但抢救病人的最后结果往往都是无效身亡。不能否认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很及时,但对于心脏抢救来说,每1秒钟都是在同死亡赛跑。再及时的赶到,也不如由患者身边的第一目击者进行迅速施救来得重要。除了对突发心梗的病人做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外,若再有一台AED进行电击,那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张教授说,自动体外心脏除颤仪(AED)就像灭火器,需要大量安放在人流多的公共场所,以便随时可以使用。但目前在北京,仅在首都机场、一些外资公司和酒店内能看到AED。而且即使安装了,也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据报道,首都机场从2006年就开始安装AED了。目前三个航站楼的候机厅和到港区域已放置了的76台AED,但它们当中一些却是锁着的,使用时需要找工作人员来才能打开。每台AED上面都有图示,且写明了使用方法,让人一目了然,但同时上面还印有一句话,3号航站楼写的是“本套设备只供专业人员使用”;1号和2号航站楼是“本套设备仅供医务人员以及在心肺复苏和AED使用方面接受过培训的人员使用”。由此看来,无论怎样都不是一般民众能用的。2008年奥运场馆也曾是安装有AED的大户,但在2012年底,10个奥运场馆在奥运期间装上的300台AED已经不知哪去了。而在北京日载客量上千万人次的地铁中,更是没有一台AED的存在。

其实,在体外心脏除颤设备中,AED就像是相机中的“傻瓜机”,是给非医务人员使用的,医生来了会有更专业的设备。它操作简单,在AED随处可见的美国,美国心脏学会在社区训练中心开展AED的培训课程也不过三四个小时。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受培训的人们除了学习正确使用AED之外,还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因为两者连用抢救才有效。参加培训的人员不仅有消防员、警察、航空公司职员等,更多的还是普通民众。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群中突发心脏病的状况在增加。那为什么在人流多的公共场所,一是该有的地方没有AED,一是即使有了也不让常人用?是一般民众没接受过培训不会用,还是其他原因?北京120急救中心急救导师徐思勤道出了其中原委,那就是我们目前缺乏对现场急救中第一目击者的法律保护。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不仅没有“好人法”,关于急救的立法现阶段还在争取当中。他说可想而知,施救者在自身利益都无法保障之时,即便有心救人恐怕也得三思。

对AED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怎么用这些知识虽然眼下还不太普及,但现在的北京市民中还真有些能使用这个的。在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和北京市红字会的初级急救员培训课程中,都包括有AED使用和心肺复苏技能的培训。参加培训的人考核合格后,还会发给初级急救员证。但关键是这个急救员证并不能让施救者享有法律上的责任豁免与其他保护,只是其掌握基本急救技能的证明。

借鉴——

杭州拟立法 免责现场施救者

就在今年6月8日,杭州市人大举行了《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的立法听证会。《草案修改稿》规定:鼓励具备急救专业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伤病员实施紧急现场救护,其紧急现场救护的行为受法律保护,不追究有关法律责任。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其奖励表彰。

美国AED随处可见

徐思勤老师说,除颤器在美国的配备比例非常高,基本上人流多的公共空间,每隔五十米或几百米,墙上就有一个装着AED的小箱子,打开就能使用。据美国心脏学会数据显示,AED每年至少可以挽救两万个心脏骤停的生命。当然其背后更依靠着法律的保护支持。美国在1995年就立法展开了公众电除颤项目,它是一项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并鼓励普通大众等非专业人员接受培训,从而能随时使用AED的普及计划。与此同时,美国各州不仅都制定了公众电除颤项目的相关法律法规,所有州还通过了《好撒马利亚人法》(俗称“好人法”)来保护每一位善良的施救者,让人在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事后遭到追究,从而鼓励大家,作为目击者对现场伤病人士予以帮助。

关键——

急救意识也是文明素养

徐老师说,急救普及率不仅和法律保障、急救培训有关,更根本的还是在于公民是否有急救方面的意识。不然,即便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公共场所也广泛配置了AED,公民没有去救人的意识,一切也都是徒然。

再回到首都机场大部分AED被工作人员锁住的问题上,一台几万块钱的AED还是较为昂贵的,而且每次救人贴过的电极片会失去粘黏性,不能重复利用。AED不仅是急救设备,也是重要的社会公共资源,需要专人进行维护与管理,来防止其丢失、失效等情况的发生。可以说,若相关人力物力不能匹配、公民急救意识与素养得不到提升,AED也只能继续被“锁住”。

当前页面地址:http://m.lmjkw.com//jijiu/9947.html

相关阅读
本类推荐更多+